1)第90章 拼音字母_大唐从挽救长孙皇后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90章拼音字母

  活字印刷术其实更适合表音文字,几十个字母来回组合就可以了。象形文字字库太过于庞大,每个字都是一个字块。

  汉字的数量有多少根本就无法统计,但唐代孙强增字本《玉篇》有22561字。

  一组字块肯定是不够用的,至少三五套才行。而常用字的需求量大,需要铸造更多的字块。

  比如有些字使用特别频繁,一页纸就能出现十次八次,就需要单独铸造更多的字块。

  陈景恪统计过,要想让活字印刷术正常运转,差不多需要二十万字块。

  康熙朝廷做过铜活字,字块超过二十五万才能正常印刷。考虑到两个朝代汉字总量不同,再排除部分生僻字,二十万字块应该是个比较靠谱的数字。

  陈景恪搞的是铅活字,他问过两种金属的价格,铅是铜的六分之一。而且铅没有办法直接当钱花,不用害怕有人偷。

  即便如此,二十万个字块也价值不菲,除了朝廷和有钱任性的大富豪没谁能负担得起。

  而且字块的制作难题比雕版还大,印刷的书籍越少成本就越更高,还不如直接用雕版印刷术划算。

  康熙朝廷弄的铜活字,就是因为只印了一套书就束之高阁,才把好事变成了劳民伤财的坏事。

  最后辛辛苦苦铸造出来的铜活字,被熔毁铸造成了铜钱。

  试想一下,如果康熙朝不那么短视,用这套铜活字印刷更多的书籍,分摊成本是不是就是另外一个结果了?

  可惜,世界没有如果。

  陈景恪自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,他有更长远的计划,以后会印刷更多的书籍,保证不会让这套铅活字浪费了。

  但二十万字块就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,这个年代金属稀缺,他上哪找那么多铅合金。

  不过还好,可以求助外援。

  直接跑到李世民那里,把活字印刷术的原理解说了一遍,材料就来了。

  李世民很喜欢这种技术革新,对他来说属于文治功绩的一种。甚至他还抽调了许多工匠给陈景恪,加快制作字块的速度。

  材料解决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就解决了,比如索引。

  二十万字块索引也是个大难题,总不能堆在一起,用的时候再一个个翻,那就扯淡了。

  所以必须要想个办法解决索引的问题。

  这也难不倒陈景恪,拼音安排上。

  拼音并非现代人的想法,汉代就已经发明了直音和反切识字法。隋朝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语音体系,唐朝中后期更是总结出了声母和韵母。

  只不过这些方法使用起来都不如现代的拼音方便,所以陈景恪直接照搬了前世的拼音。

  考虑到唐代口音和现代的口音是不同的,陈景恪没有生搬硬套,而是活学活用。

  有前辈先贤的经验在,这个工作并不算特别难,只是比较繁琐,需要一些助手。

  他没有去找别的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xss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