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61章 公元前二六三年_儒神在上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中,似乎也并未具体说《劝学》写于何时。

  而《史记》与《风俗通义》记载的关于荀子的内容又有比较大的诧异。

  史记写道:孟子年五十始游学于齐。

  风俗通义写道:齐威,宜之时,孙卿有秀才,年十五,使来游学。

  这是荀子外出游学的两个版本,相差太大了,一个是五十岁出来游学,一个是十五岁出来游学,相差了足足三十五年。

  但哪一个版本是正确的,现在众说纷纭,有人觉得是第一个版本,有人觉得是第二个版本,都有自己的论证,谁也说服不了谁。

  而这两个版本的年龄偏差,直接导致荀子的生卒也发生了改变,若是如此,想要探究《劝学》何时所写,那岂不是更加困难了吗?

  苏毅仔细推敲了一番,他觉得,荀子五十出外游学的可能性更大一些。

  苏毅之所以这样说,也有自己的论据。

  言荀子“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”的《史记》成书时间,要早于言荀子“年十五始来游学于齐”的《风俗通义》数百年。

  苏毅觉得,“改‘五十’为‘十五’的说法有一个毛病。

  ‘始’是‘才’的意思。它说明了荀子年长而来齐之晚,与‘五十’具有逻辑关系,如改为‘十五’,文义就不好理解。

  比如我们说,年五十才出来游学,意思是年龄颇大了,才出来游学。

  总不能说年十五才出来游学吧?

  十五岁还很小好不好?

  当然,有时候文字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不同时间,或许代表了不同的意思,才这个字,在当时的解释与现在的解释是不是一样,也不太好说。

  倡导“年十五”说最力者为大儒钱穆,影响甚大:“曰游学,是特来从学于稷下诸先生,而不名一师,非五十以后学成为师之事也。曰有秀才,此年少英俊之称,非五十以后学成为师之名也。曰始来游学,此对后之最为老师言,谓卿始来,尚年幼,为从学,而后最为老师也。”

  其实,钱穆的这个说法毛病不少,似不足为训。其一,“秀才”者,“才出于众”之谓也,非必指“年轻有为”;其二,“稷下”乃“讲坛”而非“学校”,似无收徒之义务。何况,以十五岁之“幼龄”从学,居然“不名一师”,似无可能;其三,“游学”者,乃“以文会友”也,非“求学”也。以十五岁之“幼龄”,似乎只能“求学”,难称“游学”。

  但这只是苏毅的一些想法,古时之事,万载悠悠,后人对于那个时候的事情,也只能靠推测了。

  苏毅在草稿上写下了荀子五十而游齐。

  那么,《劝学》是何时写的呢?

  《劝学》本身是劝别人努力上进求学,写的言辞恳恳,述说着作者的殷殷期望。

  而荀子游齐的时候,担任过稷下学宫的祭酒。

  若是将稷下学宫比喻成现在的大学,那么荀子就是现在的大学校长一职。

  苏毅推测,《劝学》或许是荀子在担任祭酒的时候写的。

  但再具体一些,就推测不到了,毕竟,他不是那个时代的人。

  苏毅想了想,会不会是担任祭酒的那一年写的呢?

  新官上任,总要做一些什么事情吧?

  这个时候,《劝学》问世,不光能够鼓励那些学生努力学习,还能够向世人证明,他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是有资格的。

  若是这个推测是正确的,那么,是不是说,《劝学》乃是荀子五十岁写的呢?

  结合之前推测出来的荀子游学时间,以及荀子最有可能的生卒年,以及荀子的年龄。

  苏毅计算了一下,随即在空白的地方写下了荀子写出《劝学》的时间:公元前二六三年,荀子于稷下学宫创作出千古名篇《劝学》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xss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