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7章 入圣刊!_儒神在上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”。刘博文拍了拍手掌说道。

  ……

  大武王朝文风鼎盛,所以学社也是极其之多的。

  有贵勋子弟组建的学社,也有寒门子弟组建的学社。

  相对于贵勋子弟的高调,寒门子弟组建的学社就低调多了。

  振国学社,便是诸多寒门学社之中的一座学社。

  这座学社的学员基本上都出自于雍凉省。

  这雍凉省地处大西北,这个地方很穷,地方虽大,但是因为黄沙漫天的原因,所以这个地方的百姓日子一向很苦,与富庶之地的文风比起来,雍凉省这边的文风也没有那么鼎盛。

  毕竟饭都吃不上,读书的人自然就少了。

  不过那也只是相对而言,雍凉省还是有一些寒门子弟的。

  这些寒门子弟之中也有一些人考上了秀才,举人。

  半年之前,一群志同道合之人,聚集在一起,决定组成一个学社,这个学社的主导人叫做王一行,乃是一名举人。

  这些人虽然出身寒门,但都有为国效力之意愿,都希望能够为大武王朝的振兴,做出自己的贡献。

  因此学社取名叫做振国学社。

  但是这件事情被贵勋子弟得知之后,顿时遭到了贵勋子弟的打压。

  贵勋子弟一向看不起寒门子弟,你们这些寒门子弟,身份低下之人,还想要“振兴国家”?

  你们有这个资格吗?

  读书人杀人,只用诗词文章就可以了,不需要动用武力。

  这些贵勋子弟中,一群秀才,举人,时常做出一些讽刺寒门子弟的诗词,一旦有诗词问世,这些人便会来振国学社这边,美名探讨,实为刁难。

  振国学社也只是一个小学社而已,除了王一行这位举人之外,还有五六名秀才,剩下的基本上都是童生以及没有文位的学子。

  他们这些人,比拼诗文,自然不是一群秀才,举人的对手。

  这样的日子,持续了半年时间,许多人甚至被打击的心灰意冷。

  他们只是寒门子弟。

  他们没有资源。

  读书都要去找别人借阅。

  他们没有钱买笔墨纸砚,于是只能用水在地上练字。

  他们无法读那些大儒著作,读那些孤本圣经。

  可是,他们依然心怀志向。

  想要出人头地,改善家人的生活。

  想要出人头地,为国效忠,这有错吗?

  这天的时候,又有一群贵勋子弟,来到了振国学社的外面。

  一人笑着说道,“最近我们书院的伍元旭做了一首诗,我来吟诵给大家听”。

  周围的一群贵勋子弟应声叫好。

  这人便吟诵道:

  郁郁涧底松,离离山上苗。

  以彼径寸茎,荫此百尺条。

  世胄蹑高位,英俊沉下僚。

  地势使之然,由来非一朝。

  金张藉旧业,七叶珥汉貂。

  冯公岂不伟,白首不见招。

  振国学社的王一行等人,听到外面传来的诗声,一个个脸色阴沉。

 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可以理解为:

  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xss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