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696章 壁垒_明末称雄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此,对于原材料和其它加工商品,也得实行全面的关税调节。从明年起,帝国对所有的原材料出口,统一增加百分之二十的出口关税,对于原村料的进口。则调低关税,以百分之五的最低关税征收,鼓励原材料的进口,对于粮食进口,则实行免税政策。”

  “对于硝石、硫磺、黄金、白银、铁料、煤炭等物资的进口,只征收百分之二关税。”

  “而对于加工型商品,如棉布等要提高关税,对于奢侈品进口,则增收百分之一百二的关税。”

  “对于加工型商品和奢侈品出口。实行出口退税政策。”

  刘钧提出的这一系列关税新政策,其实就是十足的贸易壁垒,关税保护。通过这种关税的调节,降低原材料的出口,增加原材料的进口,同时减少加工型商品的进口,以及加工加工型商品的出口。

  说到底,其实就是给本国商人以贸易优势。给外国商人设立障碍。

  目的与重商主义的少买,多卖。增大对外贸易顺差的思想是一样的。减少加工型商品和奢侈品的进口,减少原材料的出口,加大加工型商品和奢侈品的出口,目的就是赚取顺差,赚取更多的金银。

  同时也是保护国内的工商制造业,稳定就业岗位。

  对于朝廷需要的原材料。实行降税甚至免税策略,比如硫磺、砂石、棉花、煤炭、铁矿等等。

  虽然说其实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顺差,但刘钧不介意做的更狠一些。并不是只有欧洲人会贸易保护这一套,进口各种原材料,然后再输出各种加工商品。钟表、玻璃、蔗糖、瓷器、茶叶、丝织品,棉布、肥皂、香水、酒。

  这样的做法还能大大提升产品附加值,是一种最大化商品利润的手法。

  “以后生丝也将做为一种原材料,禁止直接出口。夷人以后只能在我国订购加工好的丝织品,而不能再直接购买生丝。”

  生丝一直是欧洲各国最喜欢的中国进口商品,以往中国生丝日本需求第一,一斤生丝能值银四块,有着极高的利润。甚至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都争相从中国购买生丝,然后转售到日本,套取暴利。运往欧洲,也能获得数倍之利。

  虽然生丝利润惊人,但刘钧认为卖生丝,哪有卖丝织品更赚钱。直接禁止生丝出品,改出口加工好的丝织品,必然得升许多附加值,赚取更多的利润,同时,还能让大汉的丝织厂获得更多的机会,增加更多的丝织工人岗位。

  从出口原料生丝,变成出口成品丝织品,既增加了就业机会,也提高了产品利润,同时朝廷也能得到更多的关税,甚至工坊的税收。

  丝这东西和瓷器、茶叶一样,虽然中国之外也有生产,但其产量和质量是完全无法和中国相提并论的,只要朝廷制订了这样的法令,那么外国商人最终也只能遵守。

  这种情况肯定会引外国不满,因为这是一种零和博弈,既然大汉不再出口生丝只出口丝织成品,那么大汉增加了税收,增加了就业岗位,增加了商人们的利润,就必然会让外国原来的丝织工匠减少工作机会,商人利润降低,外国的税收也因此减少。

  朝廷今年全国的生丝出口量约为八万担,其中商品丝约为七万担,一担百斤,价值银元两千八百万块,出口丝织品为六万担左右,价值四千二百多万块,两项合计七千多万块银元。

  如果朝廷的新出口政策实行,那么明年的这七万担生丝将不再出口,而是改为丝织品出口,那么七万担生丝加工成丝织品后,价值近五千万块银元,比生丝出口提升了两千二百多万块。

  这两千二百多万块银元中,织造工人,丝厂主,贩丝商人,以及朝廷都能从中分得一大笔银子。甚至种桑养蚕卖茧缫丝人,都能从中再分润一些红利。

  在座的一众大臣们,随着皇帝的描绘,都看到了这贸易保护制度下的美妙前景,不由的浮想联翩。(未完待续。)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xss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