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372章 一地之困_山河血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”管明棠却从林县县长的报告中,多少了解了一些,尽管去年民团司令部针对林县的特殊情况,在林县投入了近十万民团以及近六十万元专项资金,修建水渠、水库、池塘、旱井、水井,引山泉,实现了十万亩灌溉,但却依然无法改变林县缺少农业用水的现实情况。

  “水,千百年来,水是林县最稀缺的物什,没有水,今年专区其它县能依靠灌溉实现丰产,而林县,除去十一万亩田地实现灌溉,大多数田地都是靠天吃饭,水只够人吃饭的,那里还有闲水浇地,”

  在林县县政府,这座使用了几百年,早就有些破旧不堪的县衙里,杨子泰在汇报时,那张被山风吹黑的脸膛上,尽是愁容。

  去年受行政院委派他和九十二名青年干部从南京来到邯彰专区,每一个县派六人,这是专员公署制定的派遣方式,他同另外五人被派往林县,其它五人先后离开了林县,而后来公署又先后派来了几人,不过只有三个人留了下来,而他在年后从民政科长晋升为县长,作为县长,上龘任之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水!

  “水,几乎是在林县唯一需要考虑的事情,只要把水的问题解决了,什么问题都解决了!”

  林县550个行政村,就有307个村人畜吃水困难,其中跑2。5公里以上取水吃的有181个村,跑5公里以上取水吃的有94个村,跑5一lO公里吃水的有30个村,跑lO一20公里吃水的有两个村……

  因为有一半的人在跑水取水的路上,所以,不可能编练民团,因为水的不足,使得林县大多数土地无法灌溉,只能靠天吃饭,所以粮食平均亩产量仅只有百个因为……总而言之,在杨子泰的汇报中,只有一个中心,水!

  在杨子泰汇报时,管明棠只是沉默着,参观红旗渠的经历,使得他对林县有一定的了解,因为缺水,在林县大地上屡见不鲜地出现“村村兴建龙王庙户户能闻祈雨声……”的现象。一眼井旁数通碑,一座池边几个亭,为掘井者歌功,给挖池者颂德。明代万历年间,滋阳县举人谢思聪奉命来林县担任知县,为解决当地的吃水难题,他曾动员老百姓从洪山寺修了一条小水渠,将洪峪泉水引出山外,解决了18个村庄人畜饮水的问题,老百姓为感激他,称这条渠为“谢公渠”,以世世代代纪念这位为百姓谋福利的好官。

  长久以来,林县人省吃俭用,淌汗流血,祈求天神,找水、寻水、挖水、引水……甚至今年之所以林县能组织编练了十万民团,只有一个原因——去年民团的团兵为林县修建了563条水渠、13座水库以及上千座池塘、旱井,使得民团在民众间建立起了一定的声望,大多数水渠也都是以民团番号命名。

  “所以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xss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