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一百二十七章 科技的发展:三种汉弩_阿兹特克的永生者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一米以上。这个拉距带来的动能是可怕的,配上重箭后的动量杀伤,可以在百米内击破重甲。

  而和弓的拉距在90公分到一米之间,用来补偿蓄能较低的竹身,同样能取得不错的效果。油画中的英格兰长弓手只能拉到脸颊,和壁画中唐朝长弓武士的射击相似,拉距大约在80公分左右。这也就是常说的耳听弦声。土耳其弓也同样在这个拉距水平,只是用上高强度的复合弓身,在维持拉力的同时,缩小了弓的长度。

  再往下,拉距在70公分的便只有小拉距的美式猎弓,以及偏小的骑兵弓。这些弓通常是以狩猎为主,对披甲武士的杀伤非常有限。

  修洛特想起缴获的特拉斯卡拉弓,它的拉距也在这个范围内,所以威力偏小。至于更短更弱的原始弓,则是部落猎手的武器,对墨西加皮甲武士的威胁可以忽略不计,除非是能在数十米内射中眼睛的神射手。

  与弓相对应的,则是弩的拉距,这可以用弩机上弦位置与弩身的距离来判断。

  汉代壁画中,臂张弩的上弦是单手,能到大半个手臂,拉距约在40-50公分。蹶张弩的上弦则是双脚踩住,双臂施力,拉伸至大腿末端。少年估计拉距至少在70-80公分。至于拉力最强的腰张弩,弩身异常宽大。它需要强壮的弩士坐在地上,用尽全身力气,像划船机一样上弦,直至拉过膝盖,拉距也应该在40-60公分。

  修洛特接着想起欧洲油画中的战争场景。他对其中的十字弓手印象深刻。

  这些欧洲弩手身材纤长,却往往拿着一把上弦只到半臂的十字弓,拉距应该在30公分以内。欧洲钢弩的拉力极大,拉距却又极短,能够传递的动能其实有限。160磅的大拉距长弓和800磅的短拉距十字钢弩,所能传递的动能在测试中非常相似。只是钢弩的重箭动量出色,在短距离内破甲极佳。

  总的而言,东方弓弩的发展历经了整整三千年,技术更为成熟,结构也更为高效,是华夏战争史中绝对的主力。而西方弓弩的发展时间较短,中间又受到教会的持续压制,只是作为战争中防守破甲的辅助。

  实际上,大规模的弓弩武士也是历代天朝面对重甲骑兵的利器,从秦汉到唐宋,发展远比同时期的欧洲先进成熟,射程与威力都要更加强劲。

  修洛特沉思片刻,便决定采取东方弩的发展路线。而根据印象中的图画和目前的工艺水平,他决定照抄汉弩的使用规格,建立臂张弩、蹶张弩和腰张弩的三级弩武士体系。

  少年便把满是公式与曲线的木板翻转过来,然后用黑色的炭笔,在背面仔细的画着三种弩的大致形制,和武士们上弦的动作。

  修洛特涂涂改改,好一会才画完,满足的叹了口气。

  接着,少年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xss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