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)王小波到底留下了什么_王小波作品系列 时代三部曲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以消解这个危险的循环的,但是,在他的那些丧失了自嘲能力的后继者那里,自由就变成了一个事儿妈的姿态。

  我更愿意把王小波看作一个懂得文字快感的作家,一个知道“有趣”的重要性,拿“有趣”这个武器与呆板生活玩猫与耗子游戏的大儿童,一个并没有刻意挑战时代的道德洁癖、但以性的狂欢招惹了过多赞美的幸运儿。但是,他的“有趣”还只是一种未被摧残的人性的基本诉求,虽然也有强烈的文化自觉,也还是没有抵达米兰·昆德拉在《被背叛的遗嘱》中梳理出的幽默文化遗产(王小波看过《被背叛的遗嘱》,但他的有趣并不是来源于米兰·昆德拉,因为他似乎并不特别认同幽默的重要性)。有趣与幽默虽然貌似,反对的也是同一个敌人,但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别。有趣更主要是一种趣向,而幽默是有意识的精神追求,是能够裹住自由刀锋的刀鞘,是狂奔的思想列车上的制动装置和润滑剂。幽默更能避免向着**、压抑、呆板、非人道的文化蜕变。丧失了有趣的生活顶多是难以忍受的,但如果丧失了幽默,世界将因为没有了解毒剂而变得残忍。只要有幽默存在,可怕的道德审判就会被“延期”。正因如此,米兰·昆德拉才把幽默看作欧洲艺术最伟大的遗产之一,但也是正在被背叛和忘记的遗产。不过,王小波和他的写作的价值也正体现在这里,他的怪诞不经,他的没正形,他的色情和语言狂欢,以一种“兴奋的道德”替换了“审判的道德”,以幽默模糊了判断,从而给我们的时代留下了多样性与可能性的财富。

  纪念王小波是好的,但“王小波化”并不是真正人文的表现,只能说得上有趣。所幸的是,《三联生活周刊》还划拉了一群学者来谈论王小波。我不明白的是,编辑为什么不请作家谈论王小波,而是请了这么一群人文学者?鉴于王小波生前对人文学者的不屑,我觉得编辑的做法多少有点和王小波过不去的“黑色幽默”,但遗憾的是,学者们似乎并没有领略到这种幽默感,没有体现到编辑的游戏“苦心”。他们以那种解剖标本的方式谈论了王小波,这对于不以严谨见长的作家(哪怕是王小波这样的“启蒙作家”,不严谨也是他显而易见的软肋)来说有点残酷,但好在他们还不至于不明白自由为何物、在何处,他们也不至于忽略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,也不会因为迷恋王小波的文本而把他美化成文化英雄。在这个方面,三联生活周刊的确是做了个折中,人文了一下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xss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