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五十八章 叽叽喳喳_大明:我摆烂了,老爹是胡惟庸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惟庸来了,今天需要商议的国事可以开始了。

  太子朱标头戴冕冠,穿着纁色衮龙服,看向几位中枢重臣们说道:“经过那么多年的战事,作为京城的金陵依旧是有很多鳏寡孤独。”

  “不知各位重臣有何良策。”

  堂堂国策国事,却商议关于老百姓的小事。

  胡惟庸等重臣明白这是洪武皇帝的意思,历朝历代也只有洪武皇帝会把这等小事当做国事来商议。

  只要是洪武皇帝要办的事情,不论大小,胡惟庸总会尽心尽力的去办。

  胡惟庸踌躇了片刻,提出了建议:“不如送回到各自的宗族,让宗族负责赡养。”

  鳏寡孤独全是一些老弱妇幼,送去边军屯田肯定是不行,送回宗族却是个不错的办法。

  右丞相汪广洋对这件事的看法一致,送回各自的宗族应该是最妥善的办法。

  但是官场上从来不会看对错,只看涉及到各自的利弊。

  汪广洋心知肚明这是对老弱妇幼最有利的妥善办法,还是严词拒绝道:“不可,哪个宗族会养一些只能吃不能干的亲属。”

  “一天两天还行,时间一久,谁还会把自己还不够吃的粮食送给外人。”

  胡惟庸明白右丞相为什么要反对他的良策,对方身后是浙东文官。

  无论对错,一定要反对胡惟庸等淮西勋贵,这才是浙东文官的为官之道。

  不就是反对。

  早就习惯了。

  胡惟庸早有腹案,继续说道:“宗族都是有族田的,这些田地是宗族共有的族产,只要陛下下旨给那些重孝道的宗族赐牌坊。”

  “宗族必然愿意赡养鳏寡孤独。”

  汪广洋也已经习惯了,每一次在文华殿的廷议,不争执的你死我活绝不罢休。

  胡惟庸已经给出了更好的良策,汪广洋用其他事实来反驳:“族田?你可知道那是用来给宗族里的读书人考取功名用的。”

  “宗族里只要出了一个举人,就能光宗耀祖,还能让整个宗族从普通百姓变成乡绅。”

  “或许有一些富足的宗族愿意用忠孝换来一座牌坊,但天底下大多数宗族还是穷困潦倒,怎么会愿意用读书人的族田来赡养没用的鳏寡孤独。”

  胡惟庸身后的淮西勋贵,汪广洋身后的浙东文官。

  各执一词,又像往常一样开始了廷议争执。

  太子朱标心善,夹在中间,时不时的说一些好话,居中调停。

  洪武皇帝坐在龙椅上,脸色平静的看着淮西勋贵和浙东文官在文华殿里争吵。

  心里只有鳏寡孤独这一件事。

  对于其他朝代的皇帝来说,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。

  对于洪武皇帝来说,却是头等大事。

  不能因为孤寡老人征不了劳役,缴纳不了赋税,就不管不顾的眼睁睁看着孤寡老人饿死冻死。

  洪武皇帝杀了那么多官吏,却希望老百姓在他的治下一个都不用饿死冻死。

  驱除鞑虏恢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xss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