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753章 我又来了_逍遥侯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一样,他们已经掌握的作战经验或是技术,绝对不会外传,以免被旁人夺去了弥足珍贵的饭碗。

  有句老话说的好,教会了徒弟,饿死了师傅,这便是很多独门手艺最终失传的真实写照。

  手艺人的技术失了传,顶多是祸及其家罢了。将门世家的很多独门实用作战经验一旦失了传,等到外敌入侵的时候,必会殃及整个国家和民族。

  到目前为止,李中易最得意的一件事,便是首创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,可以源源不断的输送各级优良军官的讲武堂。

  按照李中易的严格要求,凡是进入讲武堂学习的军官,哪怕是一名普通的副队正,也必须按照营指挥的标准进行培养。

  此所谓军事骨干跨级培养体系是也!

  说来也是有趣,这种越级培养军事干部的方法,李中易借鉴的其实是二战前德国陆军的训练体系。

  一战中,德国战败,并且受尽了屈辱,只被允许保留几乎是象征性的十万国防军。

  一方面迫于协约国的政治和军事压力,另一方面由于战后经济崩溃,德国的财政收入也不可能养活太多的军队。

  面对巨大的压力,暂时隐藏了雄心壮志的德国陆军只能节衣缩食,集中资源办大事,让连长干排长的活,将军充当校官。

  等元首上台开始扩军备战之后,这些军队中的精英骨干力量,立即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。

  李中易打的也是大致相仿的如意算盘,同样因为形势所迫,财政收入无法养活太多的军队。

  目前,根据大周朝的官方统计,不过区区六百万户而已,约三千万的总人口。

  当然了,由于“人丁税”的事实存在,全国各地的民间,多有隐瞒实际丁口的陋习。

  唐朝中后期实行的两税法,将原有的人丁税“租庸调”并入了财产税,开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改革人丁税的先河。

  两税法的实施,是在社会贫富差距变得较大的情况下,增大实际纳税面,保障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举措。虽说其主要目的在于挽救政府收入窘迫的困境,但其客观上减轻了少地的贫苦农民的负担,并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开始变得松弛,从此,人丁税在国家税收中渐渐不再居于主要地位。

  但是,随着唐末军阀混战,军费徒增,至五代时,各个割据政权均在其辖区内加征“身丁钱”。

  大周朝立国之后,各地仍延旧制征收。其男子二十成丁,六十为老,在此年龄范围内不分主、客户均须负担。各地税制也各不相同,如洺州每丁纳钱六百九十五文,磁州五百九十四文,成为百姓的一项额外苛赋。

  地方官想多捞钱,老百姓不堪重负,很自然的也就选择了瞒报人口。

  李中易也不知道民间究竟隐瞒了几成人口,只是从来往的商户以及各地的线报那里,间接的知道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xss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